English

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该怎样走

校长论坛
2001-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程耿东 我有话说

党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把科学技术作为实现“十五”目标的两大动力之一,这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产生巨大鼓舞,是“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有效贯彻。而要真正实现科学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大学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是必由之路。那么,大学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该怎样走,这是摆在中国大学校长面前的一个尚未全解的课题。

发挥大学人才、学科与知识的集合优势,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这是走好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的前提。目前,国际竞争的关键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则在于创新能力,要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唯一的道路就是创造和拥有大量国际领先或水平先进、能占有可观市场份额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先进,创造更多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有两条途径:一是由有雄厚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条途径是依托研究型大学,学研产结合进行自主创新。实践证明,我国企业能够引进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而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高新技术又根本不可能通过引进而得到,必须靠我们自主创新,这又是国家和市场最为需要和看好的。可以这样说,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大学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人才集中、学科齐全、知识密集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在一个好的政策支持和好的体制管理下,产生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完全有可能的。

架接转化桥梁,实现科研与市场接轨。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价值转换过程,是从校园中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转换。而这个转换过程的两端,一头是大学,是宁静的研究、创新之源,一头是企业,是活跃的现实生产力。但大学作为研究、创新之源,它在应具备基本的社会、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更多需要的是典型的研究环境和实验环境,其“产品”往往也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的科学成果,即使是应用科学,其成果距生产领域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并不能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并使其成为具体的应用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个转换环节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大学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学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孵化器,即利用大学的学科、科研优势去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成熟后,大学就放手让其走向社会,大学利用控股或占有部分股权和以技术为支撑,结成“技术+资金”的运营纽带,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所规范的方式和程序,使自己的权益得到有效保证。但这里有两点对大学高新技术产业至关重要,一是要通过加强学校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加学校在企业股份的含金量,另一是要推行“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学校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搞好科学研究,企业获得更大自主权搞好市场运作。对此,国外大学也有一些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剑桥大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代表学校同产业界进行贸易洽谈、签订协议,以剑桥大学的科技成果为投入取得股份,并利用产业公司的金融优势和知名度,成立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为成果转化筹集更多资金。应该说,大工领先就是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作的大学科技企业。

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要有多种形式和途径,殊途同归,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学的科技企业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兴模式和有效途径,它的长处是依托大学的人才、科研优势,易于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因此,应该成为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但是,由于大学科学研究的多元性和社会对成果需要求面广层次多,因此,有多种转化方式应该加以利用,如专利转让,创办、衍生产业公司,兴办科技园,校企合作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拓宽转化之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